內容來自sina新聞

從 三鎮三城到 三鎮一城 武漢加速求解百年越江命題

記者韓瑋 張晟

多中心的城市起源,造就瞭武漢“三鎮三城”的歷史格局。

跨越兩江,連通三鎮,不僅關乎一個城市的貫通。因為承東啟西、連接南北,武漢在中國版圖上的“立交”作用不可替代。

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再到新世紀的今天,百餘年來,武漢一直致力於破解跨越長江天塹、“三城”融為“一城”的歷史課題。

多中心起源,形成“三鎮三城”的城市格整合負債/信用卡高循環整合降低月繳金/成功案利分享

武漢博物館館長劉慶平介紹,武漢城市發展中築城最早的,當屬東漢末年的卻月城(今漢陽龜山以北),孫權於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築的夏口城。

隋、唐、宋、元時期,武昌、漢陽分治,兩城獨立發展。

元、明、清時期,武昌成為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地,漢陽為漢陽府治和縣治。直至明代成化十年,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後,才出現漢口。明末清初,它成為中國內河最大港口。1861年,漢口開埠後,商貿迅速崛起。武漢呈“三鎮三城”鼎立至今。它形成瞭武漢獨有的地理風貌,同時“在一定程度上,給城市發展帶來的桎梏不言而喻。”

孫中山《建國方略》,首畫架橋通隧藍圖

上世紀20年代《建國方略》中,孫中山提出“在京漢鐵路線於長江邊第一轉彎處,應穿一隧道過江底,以聯絡兩岸。更於漢水口以橋或隧道,聯絡武昌、漢口、漢陽三城為一市。至將來此市擴大,則更有數點可以建橋,或穿隧道。”

1953年,毛澤東親自拍板,在龜山、蛇山之間架設武漢長江大橋的方案。

1957年,萬裡長江上第一座大橋在漢建成,連通中國南北,連通京廣鐵路,列車過江時間由一個多小時縮短為幾分鐘。毛澤東提筆寫下“一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”的壯麗詩篇。

由此,武漢開啟架橋通隧的城市建設史,孫中山的《建國方略》從一紙藍圖開始走向現實。

一兩年建一座新橋,“武漢速度”當驚世界殊

1995年,武漢長江二橋通車,與長江大橋形成萬裡長江上第一個城市內環線。從長江一橋到長江二橋,時隔38年。

此後,隨著城市不斷發展,武漢跨江大橋建設開始加速。

2000年,武漢第三座長江大橋——白沙洲大橋建成通車;僅隔1年,武漢軍山大橋跨越長江,成為當時長江上最寬公路橋;

2007年,武漢陽邏長江大橋凌空飛架,畫圓瞭國內最長的城市外環線;兩年後,世界最大的公鐵兩用橋——天興洲長江大橋通車,成為京廣、滬漢蓉高鐵的過江通道,並打通武漢的三環線;

2011年12月,二七長江大橋建成,連接漢口、青山;本月28日通車的鸚鵡洲長江大橋,將為武漢二環線“畫圓”扣上重要一環。

目前,武漢已實現八橋飛架長江的格局。一至兩年新建一座跨江大橋,“武漢速度”當驚世界殊。

橋隧連線成網,“三鎮一城”釋放巨大活力

空中架橋的同時,武漢也在加緊江底通隧。2008年,萬裡長江第一隧通車,武昌、漢口核心鬧市區添快速越江直達通道。2012年,中國首條越江地鐵——2號線在漢通車,武昌、漢口同時進入地鐵時代,實現4分鐘互達。今年12月28日,隨著4號線2期通車,武房貸信貸年息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昌、漢陽近在咫尺,真正實現三鎮人民“不管風吹浪打,勝似閑庭信步”的世紀願望。

劉慶平認為,軌道交通和長江大橋加速連線成網,給城市發展帶來史無前例的進步。隨著橋、隧及二環、三環、武漢大道、長江大道等快速路網間的溝通暢達,復興大武漢已由理想變成現實。

地鐵2號線和長江大橋拉近武昌與漢口中心區域距離,二七長江大橋和地鐵4號線一期加快青山與漢口間的互動,4號線二期和鸚鵡洲長江大橋共同加速漢陽與武昌中心融合。

12月3日,沌口長江大橋和楊泗港長江大橋同日動工。至2019年,11座長江大橋將串起三鎮5條環線。百年課題正加速破解。

在暢通中國這樣一個多向互動的輪輻結構中,處於軸心地位的武漢,不僅承接武漢通,更關乎中國通。可以預見的是,未來三鎮將在保持區域活力的基礎上,更加有機融合、四方暢達。

從漢陽府到武昌城

“芳草綠”穿越大武漢千年歷史

記者張晟 韓瑋

今日開通的地鐵4號線二期,將五裡墩、七裡廟、十裡鋪一線串起。這些數字化的地名,記錄、傳遞著古漢陽府的地理信息。地鐵從漢陽越江後,連接武昌老城。這僅僅3分鐘的穿越,好似跨越上千年的歷史年輪。串起明代古城門起義門,以及辛亥革命紀念館、紅樓等首義文化的象征。

4號線2期,如同打通瞭一條歷史與現實勾連的時空隧道,古驛道、漢陽府、張之洞、起義門、武昌城……這些沉淀的老武漢歷史、地理、人文信息,撲面而來。無怪乎武漢博物館館長劉慶平感嘆,隨著2期的開通,4號線成為武漢地鐵線路中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。

劉慶平介紹,地鐵4號線二期串起的區域,古街古名非常多,如鐘傢村、五裡墩、七裡廟、十裡鋪等,一直沿用至今。

鐘傢村最早得名於楚國,距今已2800多年。從楚國開始,歷經秦、三國、隋唐宋元明清,王傢灣以東,楊泗廟升官渡以北,都是古城區。

至隋代,有瞭漢陽城。史料記載,漢陽城曾為江北的衙門,漢陽大道曾是一條古驛道,因其與漢陽府的緊密聯系而得名。它連接著五裡墩、七裡廟和十裡鋪等驛站,古時百姓進出位於鐘傢村的漢陽府,走的正是這條道。“五裡”、“七裡”、“十裡”等數字,代表著驛站與漢陽府的實際距離。

今日起,往來這些“驛站”,將乘著“芳草綠”列車一路飛馳,眨眼即到,從王傢灣到鐘傢村,也不過十餘分鐘。

4號線二期工程車站藝術墻藝術執行、湖北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盧斌說,提起漢陽,就不得不說到張之洞。在漢陽兵工廠原地附近,4號線設有一座五裡墩站,站內有4幅壁畫,名叫《張公督鄂》。

“以張之洞主政湖北二十年為主線、分別從工業、教育、交通與軍工四個方面,闡述武漢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第一次‘騰飛之路’。”盧斌說。

記者進入站內查看,這4幅壁畫各有其名。《冶鐵自用》講述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和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等;《求學自新》回憶他創辦自強學堂、兩湖書院和農務學堂等;《築路自強》描繪瞭他督辦粵漢鐵路、蘆漢鐵路、京漢鐵路;《強兵自立》則記錄瞭張之洞創辦湖北槍炮局(後改為漢陽兵工廠)。

4號線二期對於武漢近現代歷史的挖掘,同樣頗有力度。盧斌介紹,武昌相鄰的首義路站、復興路站,車站裝修設計充分挖掘近現代歷史沉淀、風景人文,用藝術的表現手法融合到裝修設計中。

這兩站主題分別為《紅色首義》、《復興有路,再望武昌城》。《紅色首義》以辛亥革命為創作母體,收集大量有關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照片,通過水墨畫手法將歷史照片藝術提煉、重組。

《復興有路,再望武昌城》則以武昌標志性建築為主體,通過收集武昌古城在不同時期的城市建築和人文風貌,物件等各類符號,按時間演變進行重構。讓人們在觀賞壁畫時,追尋那些消逝的記憶,並在當下的城市發展和復興中建立歸屬感和自豪感。

新聞來源http://wh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12-28/08355954766362181418176.s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kjoyv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